孝義市地處山西中部,呂梁山下,汾河之濱,是一個以煤焦鋁鐵、建材、農副產品加工和商貿為支柱產業的新型工業城市。市域面積945.8平方公里,人口44萬,其中城市人口15萬,農村人口29萬。轄7鎮5鄉4個街道辦事處,377個行政村,15個居民委員會。1992年撤縣設市。 孝義礦產資源豐富,煤炭探明儲量90億噸,儲量大、品種全,是全國首批50個重點產煤縣(市)之一。鋁礦探明儲量2.6億噸,品位高、易開采,儲量約占全國總儲量的20%,占山西省總儲量的41%。鐵礦、耐火粘土、白云石、石膏、瓷土、硫鐵礦等礦產儲量豐富,極具開采價值。孝義農林產品豐富,尤以核桃、柿子、小米著稱于三晉,是全國核桃產業十強縣市。近年來,依托豐富的礦產資源,孝義市緊緊圍繞“呂梁第一、三晉一流、全國百強"的“三步走"戰略目標,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搶抓機遇,加快發展,推動經濟社會邁上了可持續發展的快車道。
到2005年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位列全國中小城市最具投資潛力百強第14位、中部百強縣市第15位,在第六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中名列102位。2006年底,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31.3億元,同比增長26.1%;財政總收入完成21.66億元,同比增長22.9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132元,同比增長19.0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943元,同比增長29.5%;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儲蓄存款余額達到102億元,同比增長22.27%。在2006年度山西省新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44項指標考評中躍居全省119個縣(市、區)第一,可望進入全國百強縣市行列。孝義市先后被授予全國首批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市、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先進市、全國教育“兩基"工作先進市、全國文化先進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市、全國社區建設示范市、全國環境綜合整治先進市等十余項國家級榮譽稱號,榮獲首批山西省文明城市、山西省平安縣市等數十項省級榮譽稱號。
孝義是一座人文薈萃的古老城市。早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孝河流域繁衍。周定王十三年(前594年)始置瓜衍縣,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屬茲氏縣城,三國曹魏在孝義境內置中陽縣,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改置永安縣。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因邑人鄭興“割股奉母"孝行聞于朝,唐太宗李世民敕賜改名――孝義縣。孝義的古老歷史源遠流長,孝義的革命傳統光輝燦爛。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抗日先鋒隊進駐孝義西部地區,毛澤東同志親自指揮了抗日反頑的兌九峪戰斗,1937年鄧小平同志率八路軍前方總部進駐下堡鎮,開辟了晉西抗日根據地,1938年中共北方局負責人楊尚昆同志隨八路軍115師進駐西程莊、下堡鎮,全縣掀起了參軍抗日的熱潮,并被譽為“抗日反頑模范縣"。
孝義人民前仆后繼,為抗日戰爭勝利和建立新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歷史的長河孕育了孝義人民尊孝崇義、謙恭友善、重義輕利的淳樸民風。春秋時孔子門生卜子夏、段干木、田子芳講學孝義,當代文學“山藥蛋派"著名作家馬烽、女子舉重世界冠軍郭秋香、軍中驕子蘇寧、著名女子排球運動員梁艷都是孝義藉人士。傳承千年的稀有劇種皮影、碗碗腔榮列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孝義木偶戲、孝義風俗禮儀被列入山西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位于老城區的中陽樓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孝義民間剪紙藝術在全國也享有盛譽。境內建有全國首家皮影木偶藝術博物館和全國首座皮影木偶影視招拍攝基地。近年來拍攝的大型兒童木偶系列電視劇《英雄出少年》、《坷垃傳奇》等在海內外發行播映;碗碗腔現代戲《風流三部曲》晉京演出取得圓滿成功,主演張建琴獲第16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碗碗腔現代戲《酸棗坡》榮獲2004年度山西省“五個一"工程獎,由《酸棗坡》改編的電視、電影音樂劇也即將投放市場;大型木偶廣場舞《勝溪春潮》獲第六屆全國民間藝術節金獎。
孝義是一座充滿活力的新型城市。近年來,孝義以建設新型工業化城市為目標,大力實施“開放興市、項目興市"戰略,區域經濟保持了超常規、跨越式的發展勢頭,財政收入五年翻了三番多,躍居全省第二位?!笆?期間,全市累計實施各類項目235項,完成投資118.8億元。按照“延伸煤焦化、煤電鋁、煤鐵鋼三大產業鏈條,建設機焦、耐材、煤化工、農副產品加工生產基地"的思路,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全市機焦生產能力突破1000萬噸,成為全國縣級最大的優質冶金焦生產基地。矸石發電能力達到138MW,焦油加工能力突破20萬噸,耐材加工能力達到230萬噸,高爐煉鐵能力達到300萬噸,鋼產能力達到100萬噸。不斷壯大園區經濟,規劃建設了梧桐焦化工業園區、高陽農業科技園區、東許鑄造工業園區、大孝堡鋁工業園區“四大園區",其中梧桐焦化工業園區被批準設立為省級經濟開發區,高陽農業科技園區進入省級科技示范園區。工業園區經濟成為市域經濟的有力支撐。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通過煤氣凈化、煤焦油回收、矸石發電及綜合利用,煤炭資源被“榨干吃盡",初步實現了由高耗能、高污染的傳統發展模式向資源綜合利用的生態型經濟發展模式轉變。著力引進高新技術產業,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耐磨管材、超強輕質莫來石及尖晶石等一批高新技術項目相繼建成投產,全市經濟建設呈現出產業結構多元化、企業生產清潔化的良好發展態勢。重視和加強“三農"工作,市、鄉兩級近年投資“三農"的資金達到8.5億元,大力實施農業調產“四十工程",重點扶持發展十大農業龍頭企業、十大特色基地、十大農業園區、十大農民專業合作社。全市農業示范園區達到70個,高陽農業科技示范園區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全國農副產品加工示范基地"。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突破20戶,金綠禾公司等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列入全省“1311"規劃。按照“城市新區、城鎮中心村、獨立中心村、整建制搬遷、生態家園、環境整治"等六種模式推進新農村建設,西王屯村被評為“山西省十大名村",樓東、樓西、橋北、賈家莊等村被評為“呂梁市寬裕型小康示范村",有力推動了全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孝義是一座綠色宜居的魅力城市。堅持“加快經濟發展必須以環境保護為先,爭創全國百強必須以環境建設為先,構建和諧孝義必須以環境友好為先"的綠色環保發展理念,圍繞創建全省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全省生態園林城市、綠化先進市、宜居城市的奮斗目標,一手抓“藍天碧水"工程,一手抓“造林綠化"工程,四年投資5億元開展生態環境建設。投資2.1億元興建占地104公頃的勝溪湖生態公園,為城市營造綠色屏障,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大力實施通道綠化、荒山綠化、村鎮綠化、礦區綠化、環城綠化和城區綠化工程,綠化率每年遞增一個百分點,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堅持用經營城市的理念優化配置城市資源,以“一集中、兩轉移、三改造"工程為重點,黨政機關集中辦公,事業單位向小街小巷轉移,城市主干街道國有企業向城郊轉移,大街大巷騰出的城市黃金地段讓位于商家,對城鄉結合部、城中村和老舊基礎設施分期分批改造,最大限度地激活城市資源。五年獲得經營城市收益4.1億元,帶動社會投資城市建設20億元,城市建成區由7.5平方公里擴大到15.1平方公里,城鎮常住人口由8萬增至15萬。城市綠化面積達到451.2萬m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9.5m2。城區80%以上人居實現集中供熱,70%以上住戶實現集中供氣,有線電視村通率達90%,油路(水泥路)村通率到82%。孝義正以綠色環保的宜居城市新形象吸引著人們投資興業、旅游觀光、置家定居。
孝義是一座和諧平安的文明城市。在市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堅持實現好、發展好、維護好廣大人民 群眾的根本利益,努力使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惠及城鄉群眾。醫療保險、失業保險、養老保險、生育保險、貧困生資助等保障體系日益完善。2000年以來,全市累計新增就業崗位8萬個,轉移和輸出農村勞動力6.3萬人。城市低保人員達到1.3萬人,農村低保人員達到1.8萬人,對2000名農村特困殘疾人實行了定額補助。建成了以十大集中供水工程為主的農村飲水解困工程,解決了農村10余萬人的飲水困難,結束了東部地區26個村3.4萬人飲用砷水的歷史。五年連續9次落實增資政策,全市公教人員年平均工資由5976元增長到17400元,五年翻了一番多。固定電話用戶達到7.2萬戶,移動用戶發展到6.6萬戶,家用汽車達到12000余輛,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水平明顯提高。五年投入5億元新建、擴建農村學校170余所,實現了高中教育全部進城,高中在校人數達到1.2萬人,首批通過了“山西省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達標縣(市)"驗收。全市投入1億多元用于市、鄉、村三級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全市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所全部實現了標準化建設,全面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民參合率達到95%以上。大力開展平安村鎮、平安社區、平安單位、平安校園等十大創建活動,把平安創建工作的觸角深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安定和諧穩定的發展局面,獲山西省首批平安縣市稱號。
“十五"期間,孝義市順利完成了“打造三晉一流強市"的目標。目前,全市上下正以“爭創全國百強縣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三大戰略任務為目標,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奮力拼搏,為建設經濟繁榮、社會和諧、人民幸福而奮斗.!
文中部分圖片視頻來源于網絡
版權屬于原作者
如認為有侵權行為,請及時聯系,待核實后予以刪除!